在世界最大汽车垃圾厂谈回收
截至2011年11月,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.04亿辆,而每年报废汽车已超过200万辆,中国在成为世界最大停车场之后,正在变成世界最大的汽车垃圾厂。
2011年12月,总部设立于洛杉矶的汽车零件再制造业协会(APRA)首次将“APRA国际再制造产业论坛”推向Automechanika Shanghai,政府、学术以及再制造业厂商、零部件制造商、核心供应商、回收厂商、拆装厂家、代加工企业和汽车再制造部件主要运用厂商与买家等各方人士,探讨各国的再制造产业战略、政策及电子、机电、变速器和发动机等不同产品再制造现状,让汽车再制造厂商与中国和全球的行业领袖互通有无,可谓是目前为止该行业国内最高端的商务活动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预测,到2015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200万辆,其中零部件需求将达到5100亿元,如果5%采用再制造零部件,需求也将达到255亿元。虽然预期产值前景可观,但就上海4S店获悉,目前再制造零部件的回收和销售还未真正着手展开,废弃更换的零部件仍以统一回收销毁处理。
《21世纪》:为什么说再制造不等于原材料循环利用?
William C. Gager: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进行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。首先,对损坏或将报废的零部件,进行性能失效、寿命评估等分析,而后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,保留可用部分,替换报废零部件。例如引擎而言,包含有上千个零部件,机械产品零部件的寿命各有长短,而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通过使用、磨合之后,性能渐入佳境,只需要更换达到使用寿命的报废零部件,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必然可以达到或超越新品。而原材料的循环利用,仅仅只是对某一产品的制造-维修-再使用的过程,投入的维修成本、人力成本和技术要求颇高,产品的寿命也达不到新品。
《21世纪》:要怎样控制制造-报废-再制造完全使用循环物理过程的成本?
William C. Gager:再制造零部件的售价往往只有新品的一半。因为回收的损坏或报废零部件,并不是完全报废,需要更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零部件,再制造过程更多的成本投入是对产品性能分析、寿命评估和再制造的工程设计,相对一个新制造产品来说,原材料投入、技术开发革新和废气、废料污染处理的成本,再制造的成本显然要少得多。在国外的4S店,一般都会提供给前来汽车维修的客户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双重选择。再制造产品的使用寿命是得到严格控制的,只会与新品相同或寿命更长于新品。顾客在得到质量保证的同时,价格也得到了相当多的优惠。
《21世纪》:2011年1月至9月,中国汽车进口额突破了103.98亿美元,面对中国市场众多选择全进口和半进口车辆的车主而言,选择再制造产品的维修成本是不是更高?
William C. Gager:其实未然。目前,除了汽车引擎之外,其他零部件损坏报废之后,车主可以选择原厂或者本土的再制造零部件进行维修更换,省去很多原厂零部件运输和时间的成本。
《21世纪》:Automechanika Shanghai首次设立了“新能源”和“零部件再制造”专区,您认为中国厂商要面临多大的技术挑战?再制造工程产业运作成熟需要多久?
William C. Gager:在国际上,汽车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历史与汽车制造业几乎一致。随着全球对节能环保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越来越被关注,再制造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在必行。首先,需要更多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大力推广;其次产业链的运作需要规范化管理,中国的再制造厂商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自身企业;而后就是对最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,以跟上全球市场的节奏。一般而言,售后业务会相应地滞后3年至5年时间,随着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,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。
2011年12月,总部设立于洛杉矶的汽车零件再制造业协会(APRA)首次将“APRA国际再制造产业论坛”推向Automechanika Shanghai,政府、学术以及再制造业厂商、零部件制造商、核心供应商、回收厂商、拆装厂家、代加工企业和汽车再制造部件主要运用厂商与买家等各方人士,探讨各国的再制造产业战略、政策及电子、机电、变速器和发动机等不同产品再制造现状,让汽车再制造厂商与中国和全球的行业领袖互通有无,可谓是目前为止该行业国内最高端的商务活动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预测,到2015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200万辆,其中零部件需求将达到5100亿元,如果5%采用再制造零部件,需求也将达到255亿元。虽然预期产值前景可观,但就上海4S店获悉,目前再制造零部件的回收和销售还未真正着手展开,废弃更换的零部件仍以统一回收销毁处理。
《21世纪》:为什么说再制造不等于原材料循环利用?
William C. Gager: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进行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。首先,对损坏或将报废的零部件,进行性能失效、寿命评估等分析,而后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,保留可用部分,替换报废零部件。例如引擎而言,包含有上千个零部件,机械产品零部件的寿命各有长短,而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通过使用、磨合之后,性能渐入佳境,只需要更换达到使用寿命的报废零部件,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必然可以达到或超越新品。而原材料的循环利用,仅仅只是对某一产品的制造-维修-再使用的过程,投入的维修成本、人力成本和技术要求颇高,产品的寿命也达不到新品。
《21世纪》:要怎样控制制造-报废-再制造完全使用循环物理过程的成本?
William C. Gager:再制造零部件的售价往往只有新品的一半。因为回收的损坏或报废零部件,并不是完全报废,需要更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零部件,再制造过程更多的成本投入是对产品性能分析、寿命评估和再制造的工程设计,相对一个新制造产品来说,原材料投入、技术开发革新和废气、废料污染处理的成本,再制造的成本显然要少得多。在国外的4S店,一般都会提供给前来汽车维修的客户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双重选择。再制造产品的使用寿命是得到严格控制的,只会与新品相同或寿命更长于新品。顾客在得到质量保证的同时,价格也得到了相当多的优惠。
《21世纪》:2011年1月至9月,中国汽车进口额突破了103.98亿美元,面对中国市场众多选择全进口和半进口车辆的车主而言,选择再制造产品的维修成本是不是更高?
William C. Gager:其实未然。目前,除了汽车引擎之外,其他零部件损坏报废之后,车主可以选择原厂或者本土的再制造零部件进行维修更换,省去很多原厂零部件运输和时间的成本。
《21世纪》:Automechanika Shanghai首次设立了“新能源”和“零部件再制造”专区,您认为中国厂商要面临多大的技术挑战?再制造工程产业运作成熟需要多久?
William C. Gager:在国际上,汽车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历史与汽车制造业几乎一致。随着全球对节能环保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越来越被关注,再制造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在必行。首先,需要更多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大力推广;其次产业链的运作需要规范化管理,中国的再制造厂商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自身企业;而后就是对最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,以跟上全球市场的节奏。一般而言,售后业务会相应地滞后3年至5年时间,随着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,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。